天歌感叹,心想自己从小以为当神仙的人,非同寻常的人至少是斩断了情缘,六根清净的那种。
后来才知道,这种说法应该是佛教的说法,我们道教的说法可能有所不同。
可是庄子的这些行为,还是会让人觉得真的当真是一点情分都没有呀!
天歌感叹“果然当神仙的人就是无情的,如果人们,都像他这样思想,我们赖以生存的人类社会,岂不是都要被摧毁!大家都没有生育的想法,都不为人类延续做贡献,还谈什么修行。都只不过是做了绝种绝人的坏事!”
仙鹤童子笑道“主人说的也对,我们道教讲究,阴阳互生,阴阳二气相辅相成,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调和才能生生不息!”
天歌笑道“呵呵这还差不多,这些一个人出家,不顾天道的思想,我觉得不要大部分人去修行,少部分人就差不多得了!”
仙鹤童子笑道“庄子的思想跟主人说的这些大不相同,他只是,对生生不息,死死生生看的透彻了,觉得没必要,反正他老婆还要再去投胎吧!”
天歌道“是因为这样才难说他不行吗?他老婆再去投胎下一辈子也不见得是他老婆了,这一辈子的夫妻情况就没有了吗?临死之前连滴眼泪都没有,反正让人看着受不了,就算是夫妻感情不好,那给他生育孩子,就是一日三餐做了一辈子也该有一点感情吧!怎么能说是下辈子,还要投胎还要生,所以就不注重这死了么?”
仙鹤童子笑道“呵呵,我觉得,他可能就是觉得哭也没用,反正生就是死,死又要生,主人何必在乎这么多?”
天歌笑道“好吧,我有点钻牛角尖了!”
仙鹤童子笑道“庄子哲学本身就涉及心灵转化。庄子通过言说人间世的“阴阳之患”和“人道之患”表明人间世的沉重,因此需要养生,然游刃有余的同时也可能惑于外物,因此需要德充,然一旦用德来充实自己,心中的成见就会油然而生,因此需要齐物,齐物须无心于万物的分别,无心于万物的分别那么只好顺于天,宗于道,也许这样可以感受到鱼相忘于江湖的自由自在,体会到自由自在就不免会进入逍遥舒适的高飞,然更多地时候,高飞是为了避免祸患,在人间世努力了很多,然而还有祸患,因此只好去应帝王,然混沌的寓言暗示了人们仍摆脱不了命运。
人间世总是沉重的,究其原因就是这无法逃避又无法抗拒的命运。从一开始自己就是被动而无奈的。生、死、从生到死的历程,一切都不由自己。既然不能改变社会与命运,那就只能改变自己即言内心态度的转化。因此庄子倡“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这显然包涵了一心灵转化的过程,顺于命,遇事不急不躁,进而心灵趋于平静,身心也就逐渐和谐了。”
天歌说“那庄子如何看待?”
仙鹤童子笑道“由庄子哲学本身的转化可看出,心灵转化乃言一种精神的提升过程。爱莲心将心灵转化比作个人觉悟水平的改变。他认为心灵转化是一个人改变个性和看法的一种经验历程,在转化的前后,人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从而促使人内心的态度的改变。心灵转化摆脱所有的内心障碍,使人突然意识到自己整个思路如何发生了偏差,从教条中走出来。
心灵转化需不断地改变“我”的内心世界,进而改变“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如果这个世界的每一个“我”想生活在一个利于自己的环境中,那么他就应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善这个环境。心灵的转化要保持自己内心的朝气与活力。保持心灵的活泼,就是不能使之随波逐流,更不能使其支离破碎,同时须保持心灵的完整性和不滞于物,欲保持心灵的完整性,就须让心最大限度的不受各种的束缚。两千年来,无论是官场科举中的佼佼者,还是不如意者;无论是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们,还是生活在乱世的人民;无论是皇亲国戚、正史留名者,还是默默无闻之人。”
天歌说“我有个同学,她对庄子就很崇拜,可我觉得不能影响我的思维……”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凡是识文断字且倍感人间世之无奈的人莫不受庄子的影响,在庄子这种逍遥无待、自由奔放的哲学中,获得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救赎,进而唤起内心深处那颗迷失的心。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方可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由的向往,庄子一再强调宗道与顺应自然大化,因此乃言“相濡以沫,相呴以shi”不如“相忘于江湖”。”
天歌笑道“呵呵,看样子,还是我读书少,我就是那种影响不了的人,心灵转化会怎样?”
仙鹤童子笑道“心灵转化了或许就具有“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能力;或许就可以游于无何有之乡,也可以处于广莫之野。如此这般,各种与心思都消失了,无思无欲就意味着外物对心来说不发生任何的影响。心灵转化或许是庄子养生思想给予我们修身养性最大的启示。让我们体会到庄子对生命的重视,显示出庄子的生命情怀。解牛其实就是解开自己的心结,心结是自己造成的,所以要自己去打开。因此养生贵在一个“转”字,转名利心去除身累,转认知心去除心累,转生死心了却死亡,身心与生死的转化意味着消除了各种、心思且净化了心灵,并最终实现自己心灵的转化。”
天歌说“我一直以为庄子是做梦的浪漫主义者,没想到还是养生家……”
仙鹤童子笑道“对还有一本养生主,告诉我们真正的养生就是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宇宙大化中,在那里生死融为一体。当然庄子的养生不仅仅表现在上述观念上,他的养生观念是多方面的。庄子的养生观念对于今天人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生命的质量仍具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