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太后宣布了一件事:以大司马、彭城公李笠都督中外诸军事。
虽然江夏王表示反对,宰辅们也多有反对意见,但太后力排众议,执意让李笠都督中外诸军事,所以,这事情还是定了下来。
于是,李笠成了众矢之的。
原因,在“都督中外诸军事”上。
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是统领中军、外军,直接掌握最高军权,为权臣篡位前,必然拥有的头衔之一。
有了这个头衔,虽然未必能掌控外军,尤其是各都督区的军府兵,但对中军的控制是绝无问题的。
如此一来,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大臣,控制皇帝、中枢易如反掌,想要改朝换代,容易许多。
现在,开始有人造谣,说李笠意图不轨,布局害死了皇帝女婿,然后趁机夺权。
传言李笠都督中外诸军事后,就要剪除异己,诛杀宗室王侯,然后篡位。
可想而知,宗室们不会对此视若无睹,尤其大行皇帝的诸位皇叔,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黄姈知道,用不了多久,必然会有外镇藩王起兵,而且不止一个人会这样。
一旦有人带头,除了宗室之外,各地牧守必然少不了响应者,所以,战争就要爆发了,规模不会小。
长江中上游的荆州、湘州、雍州、江州、郢州,江南的扬州、东扬州、三吴地区,以及两淮由宗室任主官的州郡,恐怕都会陆续起兵。
甚至,连饶州也不例外。
饶州刺史、鄱阳王萧嗣,虽然平日和李笠关系不错,但黄姈知道,事关生死存亡,萧嗣不可能置萧氏利益不顾,站到李笠这边。
“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个头衔,最初并没有什么别样意味,但现在,就等同于“谋朝篡位”。
她知道,李笠总有一天会面临最后选择,要么死全家,要么踏出那一步。
为此,她一直埋怨李笠为何总是犹犹豫豫,死要面子活受罪。
可当这天即将来临时,黄姈却觉得坐立不安:大战爆发,后果无法预料。
她不纠结大战的结果,因为李笠必胜无疑,但如此大范围的战争,后果不是李笠可以掌握的。
黄姈有些担心:这场大战,会不会波及大量百姓?